主页
新闻快讯
云端话课程思政 线上谈育人初心
自本年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因疫情防控启动线上教学以来,学校全体任课教师坚守育人初心,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教育主管单位关于防疫教育的总体精神,深入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切实践行立德树人初心,充分发挥教书育人、授业传道的作用。为增进交流、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学校开展“云端话课程思政”活动。该活动以课程组为单位、全体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通过线上集体备课形式进行课程思政理念、内容与方法的研讨,充分做到立足专业、聚焦课程。一个月来,学校收到课程思政交流研讨总结34份、课程思政微视频82个、课程思政案例32个,成功打造了云端智慧碰撞、探索交流的思想盛宴。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优化课程设计
各课程组通过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深入思考课程的整体设计,助推课程内涵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妇产科护理》课程团队经研讨充分认识到,在妇产科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注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遵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该团队秉持“一个中心、两线并进、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各环节,制定多维评价方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检验综合实训》课程组重新思考课程定位和内容设置,建立起专业社会域,不遗余力与社会对接,社会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并行,让学生的思政教育之花绽放在社会服务的大花园。在课程与思政融合上,充分考虑家国情怀和严谨求实态度;在教学方法上,合理利用案例渗透和社会实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构建全新的课程思政模式。
以防疫为导向构建协同育人双课堂
通过集体备课,预防医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研讨交流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成果。第一课堂注重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体育锻炼、生命教育等元素,通过生动案例,分享自身经历,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如通过播放战疫胜利视频、点赞、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根据线上教学特点和当前疫情形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新增实训项目:疫情期间的的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使学生能够结合当下深刻领会预防医学教育。第二课堂依托专业力量,指导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推出各类科普文章、动画、短视频,汇聚渠道立体传播,及时高效传递专业信息,引导公众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其中,长春健康教育中心公众号上的名为《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和志愿者抗疫工作指导手册》文章,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阅读量就超过了960余次;自编“防疫舞”更是被中国吉林网、腾讯新闻等媒体转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被称为“疫中吉林暖时刻”。两课堂合力,助推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达到了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
以防疫教育为主题重构课堂教学环节
按照省市《防疫教育》精神,学校在线上教学期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每天为学生播放“战疫思政微视频”,并结合课程组个性设计,将防疫内容自然融入到教学环节设计之中,打造了轻松和谐有正能量的课堂。例如《生理学》课程组课前通过问候语、问候图片拉进与学生距离;通过课前抗疫视频的播放,分享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明白视频教育的是“我们”,面对疫情,老师与你们在一起。疫情是给我们大家的考试,我们要勇敢面对疫情、努力克服、最终怀有必胜信心,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课中,引用学校此次抗疫学生和老师的感人故事于教学中。如呼吸系统的课程导入时,通过我校20级检验班和药剂班学生参与到核酸样本的检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课后逐一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通过点赞和评语,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每个人都在被关注,通过老师“认真批阅作业和试卷”向学生传递要“认真写、认真做、认真学”的理念。
以课程思政元素为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关键,按照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各院部积极落实,“人人讲思政、门门有思政”的课程建设氛围已经形成,结合集体备课,各教研室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共设计116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思政切入点,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完美融合。
如药学服务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汇总了课程思政元素收集整理的方向,如对国家、省、市 抗疫精神的传达,抗疫必胜信心的传达方面选择吉林省疫情防控重要举措案例;弘扬奉献精神、服务于民方面选用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的感人故事和体会;传递坚守岗位职责方面选用平凡岗位如核酸检测、门卫岗位、社区网格长、学校职工等承担职责,坚持不松懈;培养创新精神、民族自豪感方面选用新药研发方面如中药治疗新冠、抗病毒新药研发、疫苗研发等;传达守法、自律方面选用在疫情防控期间违纪违法案例。《有机化学》课程组围绕防疫选择五个切入点,包括战疫中的感人故事、新冠肺炎防疫知识、诚实守信的社会美德、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之情。《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组把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知识模块特点分别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大医精诚职业精神、辨证思维科学素养、高尚道德情操等课程思政元素。《护理基础技术》课程组按照课程内容章节,融入仁爱之心、扎实之功、严谨之术、人道主义精神、责任担当、临终关怀等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使深奥的专业知识更易于接受,使传统课堂更具有温度。
以课程思政案例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
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课堂对比,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要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实用、适用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线上学习兴趣和效果,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能确保课程思政自然融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延展教学内容宽度、传递课堂教学温度的目标,为此各课程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课程思政案例,结合线上教学特点,适时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案例分析法广泛应用,各个课程组积极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通过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的案例分享,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培养。如《正常分娩》课程组引入妇产科医生王天舒接到支援“黄码医院”的抗疫案例,使学生对“人民主体观”、“无私奉献观”、“为民服务观”和“抗疫精神”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深刻的领悟和更强的获得感。《儿科护理》课程组在讲授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时,引入林巧稚首创换血疗法拯救新生儿溶血病案例,既体现了林巧稚医生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有担当的精神,又体现了她的无私无畏与仁爱之心。《就业指导》课程组以真实学生就业案例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等。
分组讨论法适当引用,课程组根据授课内容,合理设计了分组讨论法,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吸收。如《护理评估技术》课程组在健康评估方法讲解中引入华益尉主任将高超医术与高尚人完美结合的事迹。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讲解其事迹,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表达自己观点。引导学生尊重每个患者,尊重每个生命,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德技并修。《大学英语》课程组在讲解《Life is Full of Choices》时,结合课文主题,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发学生思考:这场疫情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于每位同学的体力、勇气、认知、理想信念、学习能力、意志力、自我管理能力都是筛选,人生中的艰难困苦,意料之外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积极的面对,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示范指导教学法合理采用,为弥补线上教学实践技能操作不足的弊端,各课程组积极探索示范教学法,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制作相关视频做示范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录制操作视频,教师逐一考核,使技能学习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如体育教研室由单线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师生共建共享共学的方式,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师生录制了《八段锦》、《健康防疫手指操》和《律动乒乓》多个作品,使学生真正在做中学。《人体解剖学》课程组,在讲授咽的分部这一知识点时,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相结合,录制思政教学视频。通过鼻咽和口咽的位置指导学生更好地配合检测者进行咽拭子标本采集或作为志愿者以专业的手法为别人进行标本采集。外科教研室选择《感恩有你,最美逆行者》、《致敬英雄,追寻价值》、《疫”往无前,义无反顾》、《疫情中默默奉献的人》等与外科教学相关临床专家视频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对医学的崇敬。
联合教学法科学选用,例如《作业治疗技术》课程组联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PLB 教学法,在讲授手工艺类作业活动内容时,通过冬奥会“永不凋谢的花束”制作的事迹,让传统文化自信根植学生内心,同时结合作业治疗技术操作案例,提出技术操作分析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组将PLB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通过PACS系统、“雨课堂”展示新冠肺炎患者的影像诊断要点,通过教学案例和病例分析提出影像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影像图像的分析方法。
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的重要举措。从2021年开始,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全面推进,从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大赛到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从课程思政微视频制作到课程思政特色课堂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多点开花、齐头并进,但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体教师秉承立德树人初心、不断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利在千秋。(文:教务处、各院部 图:魏晓凯、相关院部 审稿:张虹 教务处供稿)
宣传部
2022年4月19日
上一条: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助推教师... 下一条:学校圆满完线上学期补考工作